中国青年报消息,一通电话,让即将毕业的广西大学生张臣“失业”了。
5月24日,张臣参加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的前一天,他接到中创新航人力资源部的电话通知,“因业务调整,需要与你解约”。几天后,他收到了中创新航赔付的3000元违约金。
这距离他与公司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已过去半年多了。无奈的他再一次被“打回”秋招模式,投了百余份简历,接到的面试通知却寥寥无几。
安徽一高校材料专业本科应届生陈一加入了一个维权QQ群,目前群内已有832人,多数是和她一样被该公司解约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企业猎头。他们在群里不断倾诉愤懑,可回到现实生活,还是得尽快找工作,但留给他们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找工作的时间不多了。
据一些媒体报道,5月29日,江苏省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收到情况反馈,相关部门已赶往该公司进行处理。
三方就业协议签了半年多,临近毕业被解约
如果不被解约,张臣将在7月入职中创新航设立于江苏常州的研究院,成为一名电池研发岗的技术人员。在他看来,自己的专业是锂电方向,能够到对口的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企业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去年9月,张臣向中创新航投递了求职简历。三四天后,他收到了面试通知。他回忆说,或许是因为参与面试的毕业生人数多,每个人仅进行了15分钟左右的面试,“考察你与岗位的匹配度、理解程度,面试完后很快就发了聘用意向确认书,要求在几天内进行确认”。
就这样,经过再三考虑,当时手握8家企业offer的张臣还是选择了中创新航,并在去年10月15日与企业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书。他随即加入了公司创建的应届毕业生签约群。
工作事宜确定了,他开始按部就班地准备毕业。直到5月24日下午4点左右,他接到公司HR通知解约的电话,“当时就懵了,还以为是诈骗电话,怎么就突然解约了呢?”
他询问解约原因,对方称“具体原因不知道,他们也刚接到通知”。张臣说,“问什么对方都回答不知道,说完通知后立马挂了电话,也并没有询问我的任何意见,其实就是单方面通知解约”。
张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他加入群后,群里只采集过个人基本信息,“半个月前,他们可能是要拓展海外业务,在群里发过一次调查问卷了解语言能力等,其他时间从未和我联系过”。随后,与他对接的公司HR联系他邮寄回了三方协议。
据中创新航官网介绍,该公司目前已建立江苏、福建、四川、湖北、安徽、广东等多个产业基地,同时已设立欧洲产业基地,大力拓展海外产业布局。
陈一关注到该公司于2021年新成立了合肥公司,“看起来比较缺人,又有‘装机量国内排名前三’‘国企’‘去年才上市’等标签”。她向工程师岗位投递了简历,10多天后进行了面试,两天后就收到了offer,上面明确标明要在3天内答复是否签约。她在去年12月初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
“签订三方后,秋招也快结束了,就再也没去找过工作,包括今年春招也没再关注。”没想到,5月24日当天,她加入的有百余人的公司签约群,不声不响地被解散了。
陈一回忆说,公司HR在群里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春节期间,称可以推荐同学来应聘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的岗位,该岗位比较缺人;4月中旬,称公司在招聘国际营销工程师岗位,有兴趣的可以内部竞聘;5月初,称公司采购中心部门需要补录一位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安排面试;之后,群里还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大家的英语水平。
再之后,她收到了常州公司总部HR的电话,通知办理解约。她无奈地说:“我当时都懵了,反复询问为什么,也只得到了4个字的回复:业务调整。”她又去询问安徽公司的HR,对方回复称“也很无奈,才接到的集团通知,也是因为业务调整,大部分人都解约了。目前只能先把银行卡账号发到邮箱,拿到赔偿金,然后再在招聘网站上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我才完成论文终稿,没想到一毕业就失业了。”就读于江西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王静接到的第一份offer,就是来自中创新航广东江门公司的MES工程师岗位。春节期间,王静还收到了公司寄来的新年礼物——一只红色行李箱,里面是一副对联和公司宣传册。
她和家人一度以为“公司包接包送包住,早九晚五,月薪令人满意,行业前景不错,公司又已上市,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了”。收到解约电话的前几天,她还接收到了公司发来的短信,要求把一些座机号码加入白名单,“还以为通知新入职员工培训的事情”。
“突然解约,我一时半会儿还是无法接受失业的事实。但那几天正在做毕业论文最后修改,根本没有精力过多询问。”这几天,学校老师劝她赶紧找新工作,她无奈地说,“当初看到三方协议上签订的违约金3000元时还有些担心,不会跟我解约吧?没想到坏事竟然成真了,成了进入社会经历的第一顿毒打”。
还在招聘的岗位已经不多了
这段时间,王静又开始每天在网上搜集各种求职信息、投递简历了,“也有一两个面试机会,但仍处于‘失业’状态”。她把自己的遭遇报告给了学校辅导员,老师表示发放了违约金后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帮忙把三方协议解约。
陈一还发现,这些招聘岗位还在招聘软件上有显示,但通过平台联系HR已经收不到回复了。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企业的校招工作都结束了,剩下的在招聘的公司岗位很少,赔付了3000元违约金,这对于损失的机会来说,又怎么比?”
事实上,在与应届毕业生解约后,中创新航人力资源部还向被解约的毕业生发送了一封邮件,附件中汇总了正在进行的企业招聘信息。
可在陈一看来,这样的“补救措施”毫无用处。“这些招聘会本来就是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在没有收到他们的这些邮件之前,我每天也会收到合肥市政府给我发的两三条招聘会的信息”。
张臣还尝试拨打了常州市市长热线电话反映情况,也得到了对方会与公司沟通的承诺。几天后,他收到了公司发来的招聘会信息汇总,“但大部分都是常州当地的时间临近的招聘会,我在广西赶不过去,往返交通住宿又是一笔花销,怎么参加?还有一些线上的招聘岗位也都不适配”。
他坦言,公司这样的做法让他觉得并没有被尊重。“单方面解约,完全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让他气愤的是,为什么偏偏在临近毕业时解约?“我们可以接受在春招时解约,那时还有大量工作机会。但到了5月底,好的企业和一些大厂招聘的岗位早已经满员了,基本上没有公司招聘2023届毕业生了,甚至面向2024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都已经提前开始了。”
张臣称,目前的计划只能是尽量去找工作,如果真的没有合适的工作,只能让自己强行延期毕业,或者下半年准备申请博士。
“读了这么多年书,这是十分关键的第一份工作,当时还放弃了那么多好机会,并不是3000元违约金就能弥补的。”他还透露,3000元违约金的额度是企业方提出,并填写在三方就业协议的条款里的。据他了解,这比一些大型公司企业赔付的金额低得多。
一些企业在面试时也会问他,为什么现在才开始找工作,他只能将自己的遭遇告诉对方。“我们学院也有两三个同学被这家公司解约,我们将情况告知学校,学校也只能将这家企业拉入黑名单,不再让它进校园招聘了。”
陈一所在学校也将这家公司拉入了“黑名单”。
某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如果遇到毕业生被企业单方面解约,学校也没有办法,只能希望企业履行解约义务,“三方协议是统一格式条款,在此基础之上都会做专门的违约规定,但具体补充规定还要看各家施展‘法力’了。不过整体来说,三方协议学生违约的情况相对更多一些,但近几年,企业违约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他坦言,应届毕业生一般都会收到几个工作录取通知,签订了三方协议的学生大都是放弃了其他机会,“企业再违约的话,学生基本只能从头开始了,确实很坑”。
一名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学老师说,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把企业打入“黑名单”,更重要的是要安抚学生,抓紧帮学生找工作,或许还能找到部分单位的空缺岗位。“职业选择得慎重,一些没有担当的企业不能签,这也只能算及时止损了。”
多名大学老师称,应届生遭遇解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也有公司提出了令应届生比较满意的解约赔偿,比如无条件入职相关联公司,或给予高额赔偿金。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为遭遇解约的应届毕业生“喊冤”:“招一个人对于企业只是很小的成本,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100%。企业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毁约,对于学生真的不公平。”
在陈一向记者展示的被解约毕业生的部分群聊记录中,有毕业生称,“联系我的HR在朋友圈更新吃喝玩乐都不回复微信,我想受到应有的尊重”“我面试一家企业就控诉一次中创新航”。也有毕业生反馈,当地信访部门打电话给他,也只能说“没有办法,祝你早日找到心仪工作”……
前几天,她看到一篇题为《中创新航解约200名应届生:行业压力下的抉择》的文章写道,“在选择信任老员工还是放弃应届生之间,中创新航选择了前者,这也与2023年目前销售相对火爆的形势有关。这里似乎有一种弃车保帅的策略,先保企业的正常运营”。
陈一很生气,“这么大的业务调整应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什么要拖到5月底绝大部分校招都结束的时候才通知,为什么事前没有一点征兆,为什么HR要在群里粉饰太平?”
“我们在被解约前收到过一条短信,要求把几个号码加入白名单,那时我们还以为是要通知入职的事情,甚至有同学在签约群里询问,HR并没有给任何答复。”她希望,公司能够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解释和当面道歉。
王静打算,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参加今年的秋招或考公了。她说,“公司这种无良解约行为很不道德,但好像又没有违法。我并不指望能拿到更多赔偿,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赶紧找到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