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消息,今天上午,北京主汛期第一场雨还在继续下。气象部门介绍,今天早晨最大雨强出现在东城故宫。22日8时至9时50.4毫米/小时。故宫再现“千龙吐水”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据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介绍,故宫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仍安然无恙。大小殿宇中,无论是歇山顶、硬山顶,抑或攒尖、盔顶式,各类屋顶的设计都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点,其目的正是为了迅速地排泄雨水。
屋顶上,凸起的筒瓦与凹陷的板瓦组成“排水通道”——瓦垄。从天而降的雨水,沿着一道道瓦垄有序流下,在屋檐的滴水处汇集,流至地面。宫墙内侧的殿檐积水,则顺着排水口排出墙外。大殿台基的上千个螭首,也尽责地将积水“吐”至地面。无数条水流沿着地面的钱眼、沟槽漏入下水沟道,最终全部排入内金水河,完成又一次流动的循环。
对于故宫的这一“千龙吐水”景观,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马建农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对于紫禁城这样的古代最高等级建筑,建造之初工匠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故宫主体建筑太和殿建在高大的石基上,与中和殿、保和殿基座都有相应的排水系统。“所有基座台面一致地向外侧稍微倾斜。这种倾斜并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另外这排水道不光从地面上往下排,它还埋设了相应的暗沟,以此更好地解决排水问题。”马建农说道。
在他看来,故宫将排水和建筑美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下雨时出现“龙吐水”这一景观。这体现了古人讲究实用和美学融为一体的建筑设计理念。
“此外, 整个紫禁城排水系统是有完整规划的,它实际上是把紫禁城的观赏用水,甚至把部分生活用水和污水排放,以及雨水排放,用紫禁城里的水系整体运用起来,形成一个很完备、很系统的给排水系统,这是我觉得古人很了不起的地方。”马建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