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上,一间民宿被拿来跟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比较。推门就是大海的房子,可以直接躺在房间看日出、看星空,网友纷纷晒图分享它的壁炉私汤、露台浴缸。8月刚开业,均价就有2500元一晚。
该民宿负责人黄土的经历引起关注。上海中考状元,中科院博士,在学业、职场的赛道一路顺风顺水,保研、硕转博、拿到国家奖学金,做到头部地产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直到他在33岁辞职,去青岛崂山开了这家民宿。
中科院博士毕业干什么才符合大家的设想、期待?要么在高校当教师、在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做到教授、研究员,要么到企业里做高管,年薪上百万。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学历,以及国家对培养高学历人才的投入。但这是“身份教育”与“身份就业”思维,以这样的思维对待求学、就业,必然产生教育与就业的内卷,反而让个体迷失,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全社会应形成新的教育观与成才观。
从媒体对这名中科院博士的访谈看,他高考填报志愿,就是被家人规划,自己没有怎么参与。而家人的规划就按“身份教育”思维进行,进名校、选择好专业,至于学校、专业是否适合则不考虑。按照这样的规划,就是在名校顺利毕业获得学位,但是却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再进一步按高学历身份去就业,就会一直工作、生活在他人的“成才观”中。表面上看,这符合其教育身份,没有浪费教育资源,但从人生价值实现看,则可能是教育资源的错配。
最近,一名硕士研究生以“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为题研究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每个学生读研的目标是不同的,从因材施教角度看,同一导师与所带学生的关系,也应该不同。如有的想走学术道路,搞学术研究,导师应给其制定培养学术能力的方案,多进行学术训练;有的只想获得一张文凭,硕士毕业后即就业,对于这类学生,导师给其提出很高的学术培养目标,只会令大家都很累。我国社会舆论大都期望博士毕业成为学术人才,但博士自身的追求是不同的,尊重博士的职业、事业发展选择,就要淡化学历,而更关注博士自身的职业兴趣、核心能力。
从身份就业角度看,博士毕业开民宿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教育浪费,不少网友认为“不读博士照样可以开民宿”,然而,接受博士教育,除了功利的价值外,还有非功利的价值,功利的价值是获得博士学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非功利的价值则是完善自我,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人生。博士毕业不按“套路”选择职业,走自己想走的路,这对个体来说并非是一种浪费,而是对自我的挑战。
有人说,要是所有博士都这样选择,那培养博士干什么。这是没有价值的假设,虽然已有少数博士摆脱“身份就业”思维做自己,但博士毕业开民宿这类选择,还是极少的。只有社会宽容对待高学历者的少数选择,才会给高学历者更大的职业、事业选择空间,同时,推进社会摆脱“身份就业”固有思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各行各业各种职业都会有硕士、博士层次的从业者,这可促进行业服务水平提高,也为传统职业赋予全新的内涵。我国要遏制学历高消费现象,但应尊重高学历者结合自身个性、能力做出的自主选择,并给他们施展自身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