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要有两个作用:
1、传递价值观
2、今人的历史。
接下去详细讲述
传递价值观
最早的史官是真实地记载发生的事情,他们相当于现在的摄像师加精选师,他们会将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情记载下来。他们不会歪曲历史。
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当然不愿意了,希望史官更改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因为这是历史骂名。史官不敢被杀,弟弟继任史官依旧如此还是被杀。继任的还是这样下。最终崔杼放弃了,记就记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记载历史上发生之事是史官的责任,而且史官是家族制的,刚正的。司马迁父子同样是史官。
后来的史官慢慢就变样了,唐太宗杀了兄弟逼自己父亲让位,这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什么好名声,所以他常要看史官的起居注等。本来不能看的,但皇帝反复要求,自然就能看了。
对皇帝不太有利的自然就会删除,对皇帝有利的保留,而且还会作适当的褒扬。这个和司马迁记载汉武帝的过失已经不同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记载从如实到虚实结合了。看李渊、李建成等人的记载,大家都能感觉得出。
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干脆就按宋代的价值观来,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冯道。他没有选择宋官修的《旧五代史》,选择带有强烈个人价值观的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在《新五代史》中冯道的形象是反面的。这一点看《《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中冯道形象差异很大,哪个才是真的?》
这样历史就成了传递价值观之用了。后朝修前朝的史,像清朝修明史,完全公正吗?这一点学过历史的都清楚,所以历史就成了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今人的历史
历史对于人来说,他永远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以史为鉴”,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中获得得与失,这样来调整自己当下的事情。所以看历史,如果纯粹将其看作古人发生的事情,那就成了看历史小说了。
比如看到韩信如此大才,为何最终败给刘邦,就值得我们深思。
再如汉景帝想封皇后的兄弟为侯,结果周亚夫就搬出历史: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也就是刘邦说的,这就是历史了。
周亚夫用这个历史否决了汉景帝的想法。
很多帝王将相很喜欢读史书,其目的自然也是从中悟得道理。普通人也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是一本鲜活的发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