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消息,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美军的反应十分迅速。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白宫11日表示,美国可以派出第二艘航空母舰驶向中东,按计划可以在两周后到达地中海区域。此前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之后,美国已有一艘航母在该地区就位。
据环球时报报道,拜登在与犹太社区的谈话中表示,派遣航母的意义在于向伊朗发出警告信号,让他们小心点不要插手以色列的事情。
有媒体发出感叹称,美国此前花费了奥巴马和特朗普总共三个总统任期谋求撤离中东,但最新的冲突迫使美国重返中东,堪称整个中东格局的转折点。此外,参考消息还援引法新社报道称,美国再度被以色列深度捆绑。法新社文章称,内塔尼亚胡政府成功地让以色列和美国深度绑定,此前对其国内施政颇有微词的拜登也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力挺盟友,向中东派出军事力量。
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批评称,中东的乱局证明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策已经失败,而且派出第二艘航母的做法可能让巴以冲突局势再度升级。
媒体称这一轮冲突将成中东格局转折点
美国势力将重返中东?
在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美国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不仅福特号航母和第一批弹药军援已经抵达以色列及其附近海域,第二艘航母也已接到拜登总统的命令,向中东地区进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当地时间11日启程前往中东,访问以色列和约旦。根据计划,布林肯将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进一步讨论军事援助问题。
布林肯登机前表示,他此行的目的在于彰显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以及对伊朗等对手发出警告和吓阻的信号。布林肯说,我要传达一个非常简单而明确的信号,以色列有我们的支持,我们也决心确保以色列能获得自卫所需的一切。
负责中东军事行动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陆军上将库里拉表示,如果任何敌视以色列的人考虑利用目前的局势浑水摸鱼,这些能力强大的部队抵达中东地区将是一个强烈的威慑信号。
有媒体认为,这一轮冲突将成为中东格局的转折点,因为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都想打破区域平衡,把斗争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中。这场冲突不仅让加沙的百姓面临更残酷的战争前景,还打破了以色列长久以来在高墙后面高枕无忧的幻觉,也让美国历经三个总统任期的撤离中东的战略努力彻底开始走回头路。
普京:中东局势急剧恶化证明美国政策已失败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日和来访的伊拉克总理苏达尼进行了会谈,普京认为中东局势急剧恶化是美国中东政策失败的鲜明例证。美方试图垄断中东问题的解决,且从不关心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相反却在推行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并未考虑巴勒斯坦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认为很多人都会同意,这是美国政策在中东失败的一个鲜明例证,普京说道。普京表示华盛顿方面曾试图垄断推动和平的努力,并指责美国未能尽力在各方之间寻求可行的妥协。
克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当日表示,在美国升高紧张局势的时候,克里姆林宫正在同时与两个交战方保持联系,并将寻求在解决冲突中发挥作用。佩斯科夫警告称,如果国际社会不加干预,冲突可能会蔓延到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外的其他地区,引起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动荡不安。
佩斯科夫强调,俄罗斯将在两边保持公正的立场,他表示以色列也有很多俄罗斯裔的公民,俄罗斯与巴以双方都有共同点和话题可以谈。
克里姆林宫随后发布的一份官方声明称,普京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发表联合讲话,谴责了平民死亡人数的灾难性上升。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的谈话中也呼吁巴以双方迅速实现停火。
据报道,当地时间10月11日,普京在出席俄罗斯能源周国际论坛全体会议时谈及美国向地中海派遣航母战斗群一事。普京表示,我没有看到这样做的意义在哪?他们是要轰炸黎巴嫩,还是要做什么?
外媒:美国被内塔尼亚胡深度绑定
法新社10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哈马斯的袭击将美国拉回到了其非常熟悉的角色:利用其影响力和军事力量保护以色列。
文章指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拜登等民主党籍美国总统的关系此前一直很紧张。其原因在于内塔尼亚胡反对承认巴勒斯坦拥有主权,也反对同伊朗官方有任何进一步接触。今年以来,内塔尼亚胡的右翼政府推动的司法系统改革不仅在国内遭受了长时间大范围的抗议游行,也使得美以两国之间的关系遭到考验。拜登曾在会面时当面要求内塔尼亚胡不要毁坏以色列健康的系统。
不过,在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运作下,拜登不得不选择翻篇,并在新一轮冲突爆发后彻底支持以色列,将两人此前的政治分歧抛之脑后。美国不仅推动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还承诺在军事冲突中全力支持以色列。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戴维马科夫斯基认为,拜登的回应不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的惯常术语,而是明确、毫不含糊的支持,相当于明言我们将给予以色列所需要的一切。
马科夫斯基预计,美国接下来的重点将是在外交层面保护以色列,包括帮助其面对来自联合国的批评。美国将不会试图遏制内塔尼亚胡政府对加沙地带的报复行为。
美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菲莉丝本尼斯表示,她担心华盛顿放纵以色列在加沙的报复行动只会令其扮演非常危险的角色,可能对这一地区平民的生命造成毁灭性影响。
编辑:杨雁琳责编:吴忠兰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