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分歧难解,马克龙前脚刚离开美国,韩国又派出代表团赴美要说法。
当地时间12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为期3天的美国之行。他在访美首日直接“开火”,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贸易补贴消除了与欧洲的公平竞争环境,“极具侵略性”,是“损欧利美”。
紧接着,由韩国政府人士和国会议员组成的联合代表团将于当地时间5日抵达华盛顿,同美方就《通胀削减法案》对韩系电动汽车的歧视问题展开讨论。
据韩联社报道,代表团由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安德根、国会产业通商资源中小风投企业委员会主席尹官石、共同民主党籍议员金汉正和国民力量籍议员崔炯斗组成。
事实上,韩国政府此前已两次向美方提交了针对《通胀削减法案》减税条款的意见,代表团此访将要求美方在制定细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韩方意见,以确保在美韩企能够最大程度享受减税优惠。
韩媒此前还发文称,《通胀削减法案》显露出美国的双重面孔,此前美国竭力劝说韩企对美投资,如今又通过相关“排韩”法案赤裸裸地歧视韩国车企。
此外,韩国代表团还将会见美国国会人士,呼吁美国国会尽快修改法案相关条款。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韩国和欧盟已于本月初决定“联手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影响。
11月30日,安德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分管经济事务的执行副主席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会谈,议题包括《通胀削减法案》。
随后韩方发布声明称,韩国和欧盟都对美方这一法律“严重关切”,安德根提议双方联手应对。
东布罗夫斯基斯则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双方在会谈中讨论了对《通胀削减法案》中“歧视性条款”的共同关切,同意携手“恢复公平”。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法案规定,只有在北美制造的电动汽车才能获得相应的税收补贴。
该法案一出,欧盟、韩国、日本均提出抗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利己行为”,将严重损害跨国汽车制造商在美的公平交易,同时还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区别对待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规定。
11月29日,马克龙开启任内第二次对美国事访问。访问期间,马克龙对《通胀削减法案》的不满直言不讳,他甚至警告,这可能会成为美欧关系的“问题”,进而导致“西方世界分裂”。
在与马克龙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拜登表态称,“美国不会为此而道歉”,他本人亲自签署了这则法案,也不会为此而道歉。但美国可以对相关政策做出微调,他们无意让欧洲付出代价。
法新社认为,尽管拜登此番高规格接待马克龙,有意展示双方“热络关系”,但马克龙的表态“撕下了这次精心安排的访问表面的部分虚饰”,触及美欧关系中的“棘手问题”。
连日来,美欧贸易分歧态势升级,甚至有爆发“贸易战”的风险。
4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呼吁欧盟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朗格说,《通胀削减法案》相关内容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他不认为欧盟与美国的谈判能解决争议,“不会有大的实质性改变”。
无论是美欧贸易分歧,还是美韩补贴争端,归根结底,还是美国一方面要求盟友统一阵线,一方面又在利益面前“收割”盟友。
一年多前,华盛顿宣布与澳大利亚和英国结成“奥库斯”(AUKUS)联盟,澳大利亚单方面取消与法国的潜艇大单,就给美法关系带来一记重创。
再看韩国,今年以来,美国拉拢韩国加入各种小圈子,从“印太经济框架”到“四方芯片联盟”,欲借“经济合作”之名,行“排挤他国”之实,激化地区对立和紧张局势。
而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能源危机在欧洲大陆愈演愈烈,美国一边要求欧盟“看齐”,一边却借战争大肆牟利。
今年上半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商业内幕》数据披露,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
美国上述种种行为无异于“背后捅刀”,引发盟友们强烈反感。然而,因在政治与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一些盟友只能任美国予取予求。
芬兰总理马林2日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表示,“我必须残酷地告诉你们,欧洲现在还不够强大。如果没有美国,我们(欧洲)就会陷入困境。”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反思,牺牲和平与繁荣后,欧洲到底得到了什么?
近日,西班牙前外交大臣何塞普·皮克在《外交杂志》周刊上发表文章坦言,在俄乌冲突中,美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欧洲人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应该让美国人来决定冲突进程?是否应该让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听命于美国的利益或骄横恣肆?欧洲承担后果是否有意义?”
(原标题:韩国也要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