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消息,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放松疫情防控的“新国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围堵;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无症状感染者和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近期,全国多个城市也宣布了一系列“松绑”新政。其中,“进入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无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乘坐飞机、火车出行无需查核酸”3354等政策将明显提高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新冠肺炎社会感染人数将快速增加。
“根据数学模型,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顶峰时,我国人群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然后逐渐回落到稳定期。最终,我们中80%-90%的人可能会经历感染。”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
在那些感染人数高增长的城市,在整个城市系统的各个运作单位中,医院将首先受到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保证安全有序的医疗秩序,是医院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从三个方面对——进行调整优化:一是医疗机构诊疗流程,二是检测要求的优化,三是医疗机构诊疗区域布局的优化。
但是这些指引落实到每个城市的每个医院需要时间,也需要医院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医疗资源的集中度看似很高,但现在正经历着极大的考验。
“现在是避免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
“急诊室里挤满了病人。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就发现阳性了。”她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刘洋。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其他多个科室的护士被紧急转到急诊科支援,随后被送往发热门诊。“现在我的精神状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随时被感染。”
在刘洋所在的这家医院,目前收治新冠肺炎核酸阳性患者的标准是“除非是急诊手术,有生命危险,否则都要去定点医院”。然而,突然有这么多病人涌入医院,很难立即完成下一次分流。
"现在是避免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对刘洋《第一财经》 YiMagazine说。
然而,与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满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慢性病科室“根本看不到任何患者”。
“最近我们病房和大部分科室都没有病人。”蒲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11月以来,北京新一轮疫情扩散后,他所在科室的门诊就遇到了一些阳性病例。按照规定,这些患者将被转运到外地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医院则立即停止门诊进行消毒。有些患者在得知医院有阳性病例后,会要求出院。于是,在急诊科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其他科室的患者却在急剧减少。“通常情况下,住院楼每周安排的手术数量可以超过120台,但本周只有12台。”一位医生告诉《第一财经》 YiMagazine。
目前,李健所在的北京肿瘤医院处于“病房基本空无一人”的状态。尽管几个月前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换上了N95口罩,但最近医院的患者或医务人员中出现了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一旦病房出现阳性病例,那些核酸阴性的患者就被建议出院
“哪个病房阳性,哪个病房先清场,病人也怕感染,所以出院很顺利。”因为病人已经被清空,李健和他的同事在医院的工作正在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个月的工资。但他们会被分配到发热门诊、收容所、定点医院等地执行大量的外部支援任务——,支援“抗疫”前线。
在最近的疫情在北京蔓延之前,从发热门诊筛查出的阳性患者会被严格运送到隔离点,但李健注意到,这种运送最近已经停止。“阳性患者只能住在我们自己的发热门诊,现在好像都快满了。”李健说。
这家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由不同科室的人组织轮流值班。一轮支持下来,被替换下来的医护人员还要在医院再呆一周观察,直到核酸检测呈阴性才允许回家。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李健已经支持了几轮发热门诊,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写进了下一批派往收容所的医护人员名单。
“现在你被留在岗位上”
北京某三甲医院麻醉师张辉发现,她的医院明显在放松对医护人员的“密切接触”控制。上周,张辉被判“密切接触者”,因为她一起吃饭的朋友检测呈阳性。根据医院规定,她需要在家观察5 3天。然而,在解除居家观察的期限到来之前,她被领导通知提前回学院工作。理由是“你现在被留在岗位上,只能坚持”。
如何尽可能杜绝医院感觉,如何缓解医院感觉造成的人力资源配置瓶颈,是特殊时期各大医院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我们来说,哪怕只是太阳升起后休息几天,也会给其他在职同事增加很多工作量。除非工作量减少,比如不治疗病人,才有可能恢复正常工作量。但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张辉告诉《第一财经》 YiMagazine,虽然目前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率在10%左右,分散在各个科室,但已经明显感觉到人手不足。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和现场展示等方式,查验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应分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收相应的患者。
对于急诊患者,医疗机构不得以48小时无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治疗。如果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直接进入急诊区;如果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病人将被送入紧急缓冲区,同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查。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的患者。将被引导至发热门诊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及相应的诊疗服务。
随着自上而下防控政策的不断调整,各地医院需要以更加灵活的“一院一策”甚至“一病房一策”,不断探索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流程和区域布局。
李健告诉《第一财经》 YiMagazine,她工作的专科医院病人减少后,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分成AB组,每组负责一天,互不见面。医院下一步的计划是合并科室,为缓冲病房——腾出空间。新入院的患者会先住进A病房,连续三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转到B病房治疗。这一方案意味着医院利用了门诊/急诊区首次核酸筛查和“缓冲病房”三天连续检测的“双保险”,尽可能保证进入住院病房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根据一份名为《北京协和医院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做法参考》的文件,p
然后根据门诊患者核酸检测的不同,将患者分流到阳性隔离病房或普通住院病房。对于阳性隔离病房,协和医院也会派出专门的专家组。
虽然Omicron被评定为低毒性风险,但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操作标准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给出一个规范的答案。相对来说,医院的防控比社会更严格,因为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是有基础疾病的弱势人群,医院是这些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防线守不住,可能会造成脆弱人群的感染。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工作条件下,答案可能是不同的。但感染管控专家一直在传递的信息是,我们要正确遵循规范和程序,即穿戴防护服和口罩、消毒的规范和程序。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今年4月和5月的调查,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作六小时以上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比六小时低2.32倍。而且防护服的使用和穿戴不当也是专家反复强调的医护人员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以北京为例,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负责解决新冠肺炎以外的慢性病和其他常见病的医疗问题。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各级医院开始通过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分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明确限制设立发热门诊,以避免基层直接接收阳性或疑似患者。
在11月29日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宣布已开放23家收容医院,床位利用率达到79.7%。据《第一财经》 YiMagazine统计,从11月底开始,新冠肺炎已经设立了6家中心城区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其中大部分是二级医院。
12月7日晚,北京市公布了94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2021年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当年北京市发热门诊共有680名医生,占医院医生总数的2.12%。然而,发热门诊的医生人数与肠道门诊的医生人数很多,因此实际员工人数甚至不到680人。通过实地调查和估算,笔者知道北京发热门诊的患者最多为25000 ~ 75000人。这部分医疗资源更多的是负责防控的哨点作用。
为了更好地稳定就医秩序,目前,分层治疗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轻度患者,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在家休养;各地可估算轻、中、重疾病比例,进行分级管理。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要加强定点医院建设,特别强调提高重症救治能力。
急诊分级诊疗
根据其他国家以往的经验,放松管制后两到三周内会出现疫情高峰,经过两三个月的波动,感染率会下降到较低水平。疾控专家建议,前两周是最危险的时候,易感人群要避开第一波感染。
12月7日“新国十条”发布当天,很多医生的朋友圈都转载了一篇文章。文章标题称,未来一到两个月,将是国内医护人员“最黑暗的时刻”。究其原因,一方面,医院感染难以预防,医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避免医院感;另一方面,感染人数的增加将继续放大重症病例的数量,增加医疗资源的负荷。
一旦患者突然涌入医院引发大范围的医院情绪,以及由此造成的医务人员短缺,这是医疗机构从业者最担心的问题
“我认为总体而言,护士的感染风险最高,其次是护工,最后是医生。”一位医生说,除了每天做核酸,长期戴N95口罩,他们现在还要面对“医院工作人员偶尔来病房”。
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第一财经》 YiMagazine,过去一旦发现发热门诊有阳性患者,就会暂时关闭,医护人员要密切接触观察。但最近几天,不再要求严格执行停诊、转移、隔离医护人员等措施,他们要做的只是加强消毒。
“现在我身边每天都能报几个案子,就在我们科室内部。”张辉说。说到医院感和人手不足,医生更大的焦虑是政策调整的节奏太快,个人只能跟着各种政策的指挥棒走。没有人告诉他们一个清晰完整的医院数据,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来猜测实际的趋势。
12月7日晚,很多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很快了解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下发的一份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这份名为《第一财经》的方案中提到,医院要加快ICU病房、缓冲病房和可转换ICU床位的建设,以应对挤兑可能带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各地要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建立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具体做法是,统筹规划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原则规划若干个覆盖辖区所有常住人口的网格,在每个网格内成立医联体,或者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所有居民纳入管理。
在这个“医联体”的概念中,需要科学协调分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医联体之间的空间布局,将高水平的三级医院定义为医联体的外部协作医院,建立相应的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首诊和有序转诊。
在分级诊疗过程中,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是指导基层患者首诊的重点。当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将其引导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的,应在医联体牵头的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具备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上述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许多国家的经验证实,中心医院的临时医疗挤兑将不可避免,这也将考验遭受疫情三年之久的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