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有网民反映,随着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增加,重症患者的数量也在增加。原来的菌株回来了吗?「白肺」有什么后遗症吗?如何预防高危人群?国家卫健委组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余开江、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何颖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等专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问:有网友称,新冠肺炎的感染者越来越多,许多人因治疗不及时而患上肺炎。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问题的?
余开江:国家在及时出台优化措施的同时,同步做出了相关部署。实施分级诊疗工作,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积极作用,明确职责和定位。特别是三级医院要重点收治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扩建发热门诊和急诊科,扩充重症监护资源,特别是重症监护床位和医疗力量,重点满足危重患者的诊疗需求。
目前部分患者就诊较晚。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建议在出现感染症状时,做好家庭健康监测。如果连续三天以上出现高热、呼吸困难,一定要及时就诊。
问:近日,一些新冠肺炎感染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肺炎,甚至肺部CT显示“白肺”现象。有网友认为“白肺”与新冠肺炎原毒株或德尔塔毒株感染有关。这种观点正确吗?
余开江:目前我们监测到的新冠肺炎主要是Omicron突变株的BF.7和BA.5.2两个亚科,还没有检测到早期原始株或delta株。这和打疫苗没关系。目前的临床结果和国内外文献表明,接种疫苗后患重疾的概率会明显降低,而不接种疫苗患重疾的风险会增加。
何颖丽:不仅在新冠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也能引起肺部炎症。此外,中国北方的寒冷天气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并非所有的“白肺”都是由新冠肺炎引起的。
问:如果出现“白肺”,临床上会采取哪些治疗措施?预后如何?有什么后遗症吗?
余开江:临床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氧疗,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通气;二是俯卧位通气;第三是免疫调理和营养支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大部分预后良好。
马:根据近三年的临床观察,无论从肺功能还是影像学的吸收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恢复的都很好,出现明显残肺损伤的极为少见。
问:此前奥米克隆菌株主要感染上呼吸道,主要为轻度无症状。现在,一些老年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导致肺炎甚至死亡。怎么解释呢?
何迎丽:总的来说,医院的危重病人增多了,主要是感染基数大。奥米克隆本身引起的重疾风险并没有增加,但感染人数增加了,重疾患者也成比例增加。
马:一些老年人,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人,以及需要长期透析或癌症晚期的人,本身就是易感人群,感染后病情会加重。这群人应该是我们重点保护的群体。
问:有网友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新冠肺炎属于高危人群,容易发展成肺炎。如何预防,万一感染如何治疗?
余开江:肺部疾病患者要多注意个人防护,减少聚集,做好日常消毒,尽可能避免新冠肺炎感染,让家庭健康监测更加科学严谨。如果你有不健康的行为,比如
马:高危人群感染新冠肺炎后,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气短、呼吸困难,特别是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基础疾病加重,都需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伤情加重的征兆,应尽早去医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大流量吸氧、无创通气、祛痰平喘药物等促进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