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案现场。屏幕上显示程序运行的图片
本报讯备受社会关注的“唐山打人案”入选2022年中国法治十大事件。有学者评价说,这起案件的处理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办案机关用法治化解了引发舆论轰动的社会危机。
近日,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南大学联合发布2022年法治中国实施十大事件,依法查处“唐山打人案”等10起事件。
该案显示,2022年6月10日凌晨,陈继志等人在河北唐山某烧烤店内对王某某等年轻女性实施骚扰、暴力殴打,致4名被害人受伤。公安部和河北省高度重视,迅速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警方查明,2012年以来,以陈继志为首的恶势力团伙多次作案。陈继志因数罪并罚被判处24年有期徒刑,其余27人分别被判处11至6个月有期徒刑。
回首2022年,“唐山打人案”应该是全社会最关注的刑事案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姚力评价,办案机关终于重拳出击,举一反三,以实际行动及时回应舆论,以法治化解了这场引起舆论轰动的社会危机。
姚力分析认为,此案的处理一直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体现了国家对黑恶势力从快从严打击的决心。一方面,办案机关准确、恰当地适用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管辖和回避制度。案件发生后,河北省公安厅指定廊坊市公安局杨光分局异地管辖,避免了当地公安司法机关可能的潜在影响,打消了群众对当地“保护伞”的疑虑。另一方面,本案诉讼程序公开透明,提高了执法和司法的公信力。虽然从案发到判决只有三个月,但警方及时公告,媒体跟踪报道,诉讼过程向全社会公开,公开审理和判决是在保护受害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的,彰显了法治精神。
姚力也提醒,这起恶劣案件仍然投射出深刻的社会治理问题、“保护伞”问题和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此案反映出近年来社会治理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亟待恢复人们对社会治理有效性的信心。“唐山打人案”犯罪分子在公众面前犯下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不仅因为他们的恶劣行为突破了法律的底线,更因为该案摧毁了国人心中引以为傲的安全感。随着社会综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国家公共安全有着强烈的信任感。然而,这一案件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的质疑:近年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了一大批黑恶势力犯罪团伙。为什么会有如此猖獗的暴力案件?
基于此,姚力认为,要认识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要积极构建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而不是在引起社会关注后被动解决问题。而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扫黑除恶常态化作为发展全局和保障安全的重点工作,要取得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目标,只有通过实现和谐社会的常态化才能实现
“最后,本案凸显了司法与舆论的良性互动,说明让办案过程运行在法治的阳光轨道上,才是应对舆论冲击的法宝。”姚力观察到,该案在网上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办案机关及时、坦诚地回应了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个别网友和自媒体的不实言论,有关部门也在保护受害人隐私的前提下,积极公布案件信息,在办案后期还原案件的侦查过程,做到了释疑灭谣。“本案诉讼程序公开透明,使司法和舆论保持了良性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姚力说。
姚力也直言,虽然案件本身已经告一段落,但案件反映出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从本案的过程来看,“唐山打人案”只是点燃舆论和信任危机的导火索,而背后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问题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本案以及随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如何预防违法犯罪,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避免“唐山打人案”重演,值得各地执法司法机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