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勇敢的翅膀》中的一个情节,近日引发社会讨论——一名主播用手机录下的短视频,险些给男主扣上“军官撞人”的帽子。如今,自媒体发达,一个短视频往往就能火爆网络,但也有可能断章取义,把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变成肇事者不负责的恶性事件。如何避免做好事不得“好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海淀法院法官助理马跃然,她给出了相关建议。
生活中,路边偶发事件经常被网友随手拍摄发到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由于短视频并不完整,或者为吸引流量,故意“标题党”,经常会引发人们的误解。
“首先,不负责任的不实报道人,应当承担责任!”法官助理马跃然介绍,随意向公众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根据情节轻重及所造成的后果,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其中,最轻的是民事责任,我国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例如,剧中主播当众说男主秦朗撞了老人还不讲理,秦朗可以起诉主播要求她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这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多带带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对于更严重的情节和后果,马跃然举例说,比如近年来编造涉及疫情的虚假谣言,造成公众恐慌,有关部门出动医务人员、民警、镇村干部进行排查、防控,并出动医务车辆、警车等,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这种行为,轻则承担行政责任,重则承担刑事责任。
依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马跃然还介绍,现实案例中,有人意识到自己发布了虚假信息,赶紧撤回,也有人故意发布信息后,又撤回,以误发、手滑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她特别提醒大家,发布虚假消息后撤回,但是该消息已被广泛传播,已造成了公民个人名誉受损或者法人、社会团体商誉受损的,仍需要按照情节轻重的不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在网络空间发布消息,需谨慎对待!
那么,现实生活中如何防止做好事不得好报呢?
“见义勇为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道德坚守,生活中到底扶不扶、救不救?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要扶、要救。”马跃然表示,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她也提醒道,现实生活中,人们见义勇为时应尽可能保存证据,比如对现场进行拍摄录像,留下目击证人的联系方式等。一旦发生纠纷,可用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还原事实经过,消除误会。
(原标题:短视频断章取义毁了见义勇为!热播剧集里的这种情况咋避免?)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