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分享了一段视频:楼下的垃圾桶里发现了大量布洛芬,和其他药物一起。这些药品都是未开封的,保守估计有上百盒。另一位网友曝光了自己购买的1000片退烧药,因为到货较晚而失去使用价值,处理非常困难。此后,“数百盒布洛芬被扔进垃圾桶”登上微博热搜,与之前多起类似事件一起,引发了“过期药危害有多大”、“药品太多该如何处理”等讨论。
布洛芬从“一药难求”到大量扔掉,这是对药荒的讽刺。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之初,很多感冒药、退烧药、咳嗽药卖断货,布洛芬是最抢手的药品之一。抢购越来越猛,理性的提醒却被淹没了。如今,热门药品变成了废弃药品,这是药品过度囤积的必然结果。
个人囤积了太多的药,最后不得不扔掉,必然造成经济损失。浪费钱还是小事,过期药对人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觑。药品在不知不觉中过期,老人小孩容易误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还有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社会和生态环境。药品不管过期与否,都含有各种化学元素,如果随意扔掉,会污染土地和水源,对生物链造成威胁。如果丢弃抗生素,还会打破环境中的菌群平衡,增加细菌耐药性;过期药品也可能被不法商贩回收,再次投放市场。这些都让人担心囤积大量药品,随意扔掉过期药品。
数百盒布洛芬被扔进垃圾桶。除了从跟风者身上吸取教训,如何建立统一的、长效的规范的药品回收机制也值得思考。过期药品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按照《危险废物管理条例》应当回收。但回收涉及回收点设立、分类储运、集中销毁等环节,流程复杂。“谁来做”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过期药品回收成本高,亏本回收不是长久之计。
虽然回收很难,但是有一些有效的方法。药物替代保险是一种创新的方法。该模式通过政府和医药公司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与药店合作,药店与居民签订药品置换服务合同,为居民提供优惠的过期药品置换服务。居民受益于置换,药店也能获得保费收入。此外,不少地方还探索用过期药品换取生活用品,开展有偿回收公益活动。还有药企探索“互联网过期药品回收”模式。通过扫描药盒的追溯码,消费者可以一键呼叫快递员上门领取。这些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总结提炼。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回收过期药品,回收过期药品的自觉意识都是前提。如果民众的回收意识普遍缺乏,即使回收渠道多元化,随意倾倒的现象依然会普遍存在。从源头上减少药品浪费,需要加大药品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杜绝医院开“大处方”,相关部门持续打击药品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