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com评论“35岁的职场中年危机提前了。”春天到了,但很多求职者发现,很多公司都把30岁作为招聘年龄限制。中国长期的人口红利,让企业习惯了“捏尖”的用工方式和加班强度。但是,设置就业年龄门槛实际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就业观念的误区,即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略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需要的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就业导向容易陷入产业与就业“内卷化”的恶性循环。这种年龄歧视是不公平的,更涉嫌违反劳动法。
一般来说,站在30岁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期。他们比新人更有经验,比老人更稳重,更有可塑性,更有活力。而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在职场上却变得尴尬,饱受排挤和冷落,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30岁时,他还处于壮年。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心智成熟,经验丰富,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30岁划清界限真的是浪费人力资源。
年龄“门槛”的存在,不仅对相当一部分不想“等退休”的年轻人不公平,也让企业在唯年轻人的路径依赖中形成畸形的用人文化。
但是,既然叫“门槛”,那也说明这个“门槛”不是不可逾越的。
想办法“跨过门槛”应该是当务之急。企业选人用人要以能力是否匹配、岗位职责是否胜任、业绩能否如期完成为标准,而不是以年龄“一刀切”。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发挥“骨干”经验的长处,考验着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智慧。诚然,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确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制度,天生的能者在竞争中优于庸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在就业市场上“一刀切”、“掐顶”,只注重年轻员工急功近利带来的短期经济回报,而不考虑员工未来发展的人才结构和发展空间,这也导致社会人力资源无法更加合理。
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必要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性规定。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有反年龄就业歧视的立法。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对40岁以上的人在任何年龄都给予平等的就业保护,同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允许年龄限制。
让人力资源真正成为资源,才不会让年轻劳动力被“过度使用”或者中老年劳动力被“过度浪费”。社会呼吁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管理智慧,不要人为制造“年龄门槛”的焦虑,让年龄成为就业市场上可以过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