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24岁的杭州女孩郑曾因一头粉红色的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络风暴。最近,一个关于她的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郑的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我以为她出院后想断开网络世界,没想到她父亲打来了丧礼电话……”据报道,这一消息得到了郑的高中好友的证实。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既遗憾又尴尬的。每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们不禁感叹:多好的姑娘啊。死者已经去世,我们无法清楚地知道是否有更多的网络暴力或抑郁症的因素导致了她的最终死亡。然而,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网络暴力是导致抑郁症的另一个因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引发网络风波的郑社交网络内容截图。
去年7月,郑在病床前记录下了与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中她的头发是粉红色的。没想到内容被盗了。很多人因为她的粉红色头发而辱骂她,比如“女主人,夜总会舞女,不道德的人,恶魔,红发怪物……”还有人造谣“老人带病考研,娶了个小姑娘”。脱口而出的偏见、嘲讽、羞辱,都化作了利剑,一次次扎在女孩的心里。
郑不是不够弱,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相反,她非常努力地维权,通过截屏或录屏的方式,把各种平台上的咒骂和辱骂保存下来,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书,在律师的帮助下,要求平台提供侵权者和网络恶霸的信息。她并不是没有努力走出抑郁症。她曾经试图卸载各种app,用雅思班和健身班来填满自己的时间,但那些网上的评论就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
正是由于网络暴力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这种抑郁症的治疗不仅应该是医学意义上的,也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比如最直接的,通过郑的案例,我们应该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网络言论空间?如果单纯指望受害者自己维权,无异于一个人恶意对抗庞大的网络,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
最坏的结果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已经离开,那些网络暴力言论还在继续。据报道,在某平台关于《95后女生因染粉红色头发被网暴》的问答中,不断有人发表如下言论:“看照片确实像女主,但一看就不是正经女人。”“这次事件花了多少钱策划?”……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还是要有所作为。针对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舆论规模的典型网络暴力事件,或许应该尽快走出“当事人是否诉诸法律”的被动模式,为公益或公共责任开辟维权渠道,积极为受害者提供救助,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主动,对网络暴力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
郑试过,但失败了。接下来,是我们努力的时候了,不要轻易放过那些“刽子手”。不说别的,就为了防止我们每个人成为下一个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