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微信官方账号《工人日报》微信报道,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如何让经营主体更好地成长成为热门话题。政协委员凯利提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建立个体工商户市场行为容错机制”的建议,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今年两会,“经济增长5%左右”的发展宣言落地。中国经济充满动能,数以亿计的个体工商户是风起云涌的重要力量。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让他们轻装前进,未来更可预期。
很多餐厅因为拍黄瓜被罚款了!
此前,安徽合肥包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12315举报,反映王酸菜鱼店在外卖平台销售凉拌黄瓜,但未取得冷食经营资质,要求查处。
当地市政监管部门后来发现,王的酸菜鱼店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但《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许可项目没有生产和销售冷食。
未经许可在外卖平台经营凉菜违反《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构成未经许可经营凉菜的违法行为,应依据《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最终,包河区市场监管局决定对当事人处以违法所得244元,罚款5000元的处罚。
卖黄瓜被罚的案例不止一个。
2021年10月,合肥市市场监管局也下达了处罚决定书。经查,合肥庐阳区蚩尤酒家现场进行凉菜买卖,但该店《食品经营许可证》中的经营项目为:预包装食品销售、热食品销售,不得销售冷食、生食。这家店卖的凉菜有:凉拌黄瓜、凉拌番茄、盐渍毛豆。
2017年,广州市黄埔区一家火锅店因销售“拍拍黄瓜”、“开胃木耳”等凉菜,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违法所得”139元被没收。
经营冷食需要特殊资质。
事实上,上述餐馆并非因“拍黄瓜”被罚款,而是超出经营范围从事冷食业务。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安全博士刘表示,根据食品管理的法律法规,餐饮企业需要在自己的经营范围内经营餐饮。餐饮单位要经营凉菜,《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项目必须有“凉菜生产销售”一项,否则属于超范围经营。“也就是说,这些餐馆不是不能拍黄瓜,而是需要办理相关资质。”
刘说,中国对菜肴的经营有详细的规定。餐饮企业要办理冷食许可,需要有不小于5平方米的独立空间,有二次换药的消毒设施,有空气消毒设备,有独立空调。此外,国家标准《GB 31654-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也指出易腐食品应在专门的房间或专门的操作区处理,凉菜属于此类。
那么,餐饮企业为什么不申请冷食经营资质呢?
秦魏是兰州牛肉面行业的元老,从事餐饮工作近20年。据他了解,国内餐饮企业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有凉菜,快餐和小吃一般没有凉菜。
秦魏分析说,冷食更容易感染细菌,需要特殊的经营资质。餐饮企业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实因素,他们无法申请相关资格。
“一个专门的凉菜间至少需要5平米的面积,还配有空调和独立的菜板,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成本。凉菜房是指功能非常单一,不能用于其他用途。一个面积不到七八十平方米的餐厅,可以容纳30多个座位而不用
在秦魏看来,食品安全很重要,但我们能不能不全面执行法规?比如根据企业的规模,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当然,面积大、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要有凉菜间;对于面积小,没有凉菜间的餐饮企业,能否要求工作台区分生熟,杜绝混切混放?
此外,秦魏还建议,能否在罚款的同时,结合商家的实际经营情况,对经过反复指导培训仍有违法行为的商家进行处罚,核心是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规范餐饮企业的安全经营。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荣达表示,对于经营者来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无知,可能会发生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所以无论是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还是法律从业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大对经营者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力度;
其次,运营商在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牌照时,也要对涉及的事项给予更多的沟通和指导;
执法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灵活把握处罚尺度,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食品经营环境。
对此,刘也认为,除了罚款,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商家的培训和引导。“执法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了堵塞食品安全漏洞,事前服务和事后处罚同等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回答了超范围“拍黄瓜”等凉菜如何处罚的问题。
当时有人留言,“我是开饭店的,已经取得了食品经营许可证,但是经营范围不包括冷食的制作和销售,我是卖‘黄瓜’凉菜的。”它询问这种行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回应称,从安全角度考虑,只有在洁净的特种作业区,没有专门的房间,才能进行植物冷食的加工制作。
完善容错机制,不是放任自流。
一段时间以来,对“小店”和“小店”违规行为的处罚是否适当,屡屡引发争议。
个体工商户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是人民生活的直接服务者,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它们普遍规模小、利润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高。一旦因经营不当受到严厉处罚,很容易伤及元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容错机制的建立,对于首次违反相关规定且无主观故意、未造成社会危害或危害极小的个体工商户,执法部门将以批评教育为主,不会给予实质性处罚,这无疑戳中了个体工商户的属性和经营痛点,让“小店”“小商店”放下顾虑,轻装前进。
事实上,容错并非新政,而是符合近年来稳步推进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推出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等一揽子“温暖政策”,从注册服务、经营场所供应、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成都等地为了给经营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尝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比如广告代理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广告用语,企业和经营单位不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小商店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等等。执法部门采取教育与普法相结合的措施
完善容错机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定位。今天,中国正在法治的轨道上飞速前进,一切市场活动都有法可依。而且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客观上离不开法律的准则框架范明杰。
依法办事并不意味着处罚,更不意味着被罚。只有真正坚持“法的精神”和实事求是,才能帮助市场主体建立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成长,才能实现良法善治的初衷。对于基层的执法水平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执行起来也有很多困难。比如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容错度量标准的统一;另外,容错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自由度,谁来给权,等等。只有下功夫解决细节,好事才能有好结果。
中国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个体工商户历史性地跃上了1亿户的大台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实施
2022年11月1日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个体工商户迎来“新政”,有效解决了经营者的“痛点和难点”。其中,个体工商户可以直接变更经营者,由原来的“先注销,后设立”改为直接申请变更登记,极大地方便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的转移。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完善了促进发展、保障权益的制度措施,从登记注册、经营场所供应、资金、税收、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条例实施首月,全国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04.03万户,环比增长14.9%,有效激发了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创新活力。
继续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将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帮扶机制,进一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推进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改革,以更实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今年将根据个体工商户发展水平和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加大对有持续性、有特色、新兴产业和业态的个体工商户“拔尖”支持和培养力度,开展分类培育试点。根据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将个体工商户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分别以“生存”、“持续经营”、“发展壮大”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培育。鼓励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支持四类个体工商户创新发展,提升本地区个体工商户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