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既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去的平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最近热搜上贴出了一段“失意书生”的独白,引来大批年轻人的感同身受。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但已经是书里的人了。
讲的是上了大学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艰辛和沮丧。
一个
为什么年轻人会对孔乙己感同身受?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同名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出版于1919年4月第六卷《新青年》。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
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善良、迂腐、贫穷、爱面子。鲁迅先生曾说,酒馆里只有孔乙己一个人站着喝酒,穿着长衫。
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穿着长衫,代表维护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窃,也不愿做他认为廉价的赚钱的事。
现在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来衬托自己的现状。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薪资公道的工作越来越难。即使找到工作,也要担心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
在某些人眼里,学历没有兑现,反而成了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我受过高等教育,一直意气风发。进入社会后,我发现自己象牙塔里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骨感的现实无法支撑我完整的理想。
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低落,不愿意接受一份低于自己预期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可能是自己的最爱。这种“悬浮”状态让他们觉得很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2
网络文学背后的焦虑
近年来,“XX文学”在网络上相当流行,比如之前的“无厘头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
网友用搞笑的文字展现个性,求赞,求圈。这种玩法互动性强,略显夸张,有时显得很“丧”。
但自嘲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和情绪宣泄,并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不要只站在高处批判。
现在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临巨大的求职和生活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生情感反映。
现在已经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了,整个社会都不会袖手旁观而坐视年轻人的困境。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为解决年轻人的问题建言献策。
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要随意提高用人的学历要求,不要对同一职业教育学历设置歧视性门槛。
保护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劳动者的休息权也是当务之急。政协委员蒋胜男在提案中说,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制造等行业出现“996”情况,很多企业临时加班。“996”已成常态,不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类似的提案、议案还有很多,非常接地气,针对性强,推动问题一步步解决。
CPPCC成员蒋胜男。
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感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齐心协力,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良性循环。
三
长裙套不住当代青年。
话说回来,“孔乙己长衫”是现代青年的学历背景吗?不一定。
袍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见服饰。久而久之,长袍被视为知识分子区分身份的象征符号。
落魄的孔乙己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耻笑,固执地执行着自己的书生身份。这件长袍显示了这位50多岁的学者的迂腐。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教育是个人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取得学历只能说明个人在某一阶段完成了某种能力测试,与身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对自身潜力的充分挖掘中才能体现出来。孔乙己陷入人生的困境,不是因为他读过书,而是因为他放不下学者的架子,不想靠劳动改变自己的处境。礼服是礼服,也是心灵的枷锁。
读书获取学历,可以充实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拓展我们的结构,让我们从书本知识的角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成三等,给自己定规矩,让学历成为束缚自己手脚的“袍子”。
前不久,一个名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元:传播学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热搜。
视频中的两位主角都是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自嘲“高开低走”。不是说他们在别人眼里没有成功的机会,而是在辗转反侧之后,选择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人生布满荆棘,我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迅速跨过它们。”自嘲来缓解压力,更好的前进,但不要沉迷其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积累财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生机的开始。经济在复苏,就业形势在逐步好转,年轻一代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
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孔乙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困于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