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走出疫情成定局 不可逆转” 饶毅发文驳斥!谁对谁错??

2024-07-27 生活百科 By:Python百科
导读关于疫情何时才能结束,我们作为普通人,自然很难判断,一切都是基于疾控领域专家的观点。对专家的观点,我们往往选择相信。

关于疫情何时才能结束,我们作为普通人,自然很难判断,一切都是基于疾控领域专家的观点。对专家的观点,我们往往选择相信。

但怕就怕同领域的专家意见相左,这将会更让我们拿不定主意、一头雾水,到底该相信谁?

这不,这两天,张文宏教授和饶毅就疫情何时结束的问题,又吵起来了,前者说“走出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而后者则直接写了一篇“应该实事求是”的文章来驳斥,斥责张教授是在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火药味甚浓。

这两人,在医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张教授是传染病医学方面的专家,博士学位,任国家疾控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饶教授资历同样很深,大张教授7岁,是生物学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饶毅教授

可以这么说,这两个人关于疫情走向的判断发言或观点,在业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也是我们普通人作出判断的依据,甚至是防控措施或政策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

但是就在这两天,两人关于疫情何时结束的判断却大相径庭,张教授显得相对乐观,认为走出疫情是定局、不可逆转;而饶毅则猛烈的给予了批评和回应,甚至不惜直言张的言论是“不负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究竟信谁的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两人究竟都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得出各自观点的:

首先,张教授的观点:走出疫情成定局、不会再逆转

在17日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张教授进行了发言,看了一下,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其一,“走出疫情已成定局”,之所以这么说,他的依据是我们接种了疫苗以后,对病毒的演变有着非常大的压力,或者说病毒演变的数量将大幅减少,最终可能只剩下奥密克戎这一支,而又基于奥密克戎传播R0值16-18的水平,想再诞生出一个传播速度更快的毒株,基本上很困难了。

其实稍微对病毒演变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很明白张教授的意思,从变异的角度来说,毒性会越来越低,而传播力会越来越大,这是呈负相关的。而鉴于现在奥密克戎已经达到了高达21的RO值,RO值已经限制了新变异毒株的出现。

基于新毒株的演变诞生将会越来越困难,那么以现在我们对奥密克戎的认知和研究,加上疫苗的防护作用,走出疫情也就成为了定局,就像他前几天曾提到的,“最终会成为季节性流行病”。

当然,他也提到走出疫情成定局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他拿新加坡做了举例说明,新加坡从1月1日放开,随后患者人数和死亡数上升,到4月15日才回到低谷。由此他认为,我们这轮达峰,要做好2-4个月的准备。

看到这里,有可能有些人就开始不认同张教授的观点了,毕竟一些专家已经警示要警惕二次、三次感染,而且我们身边也有复阳的现象,所谓“疫情很快结束”或者“走出疫情成定局”的说法,实在很难苟同。

张教授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还是以国外为案例,认为第二波、第三波的反弹,将明显弱于第一波。换句话说,只要我们顶住了第一波,那么第二波、第三波就容易多了。

基于某种算法的达峰进度

综上这一点,他关于“疫情很快结束”的判断,说的不是当下,事实上他也承认感染高峰期马上来临。但是如果把时间往后推2-4个月,在第一次冲击波之后,基于我们疫苗的接受率和当下奥密克戎较高的RO值限制新毒株的出现,长期来看“走出疫情成定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同时还提到了几点,一是要加大对老年等脆弱群体的保护,使他们尽量避免高峰时感染;二是老年人在疫苗接种上应应接尽接、有症状时充分的药物治疗等等。

第二,饶毅教授给予驳斥

在12月19日,饶教授在个人公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直言“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应实事求是”。

看了一下他的文章,他的观点确实与张教授相反,而他驳斥的论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判断疫情的走向,毫无规律可言,我们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2,新冠不像是我们之前已知的任何一个病毒,更不会像当年的SARS一样瞬间消失,谁也不能预知接下来将每年流行几次、每次流行时的症状又是如何;

3,疫苗的效果有限,且尽管科技可以改进药物、改进疫苗,但谁也没有把握像乙肝或者丙肝那样,找到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找到能彻底根除的药物。

饶教授发文驳斥

通过这三条我们不难看出,按照饶教授的观点,其他他的态度并不像张教授那样乐观,比如张认为疫苗的接种极大的限制了病毒的演变,但饶教授则认为趋势还很难说,尤其是对于新发病毒,很难有一个流行规律可循。

换句话说,饶教授其实表现得更为谨慎,或者他认为没有把握的话不应该说,尤其是尽管我们已经面临疫情三年了,但是对于该病毒的认知,尽管是疾控方面的专家,也很难预知走势。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毫无规律可言,别说是张教授,或者赵钱孙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也很难拍着胸脯说掌握了规律,或者基于研究能预知疫情何时结束,毕竟该病毒的变异实在是太多了,之前流行的德尔塔被奥密克戎取代,而现在又出现了绰号“地狱犬”的新毒株。按照这个趋势,谁也没有把握说未来100%的不会出现新毒株或者新亚型,尽管RO值已经达到了21甚至22。

其实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饶教授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在新冠出现之前,已知RO值最大的当属麻疹了,最大值能达到18。

RO能达到18的麻疹

但是在新冠出现之后,这一RO值再度被打破,谁又能敢保证接下来一定不会出现RO值更高的新毒株或者亚型呢?关于“新毒株的出现很困难”的说法,未免有些乐观了,甚至可以说是武断。

究竟应该相信谁?说一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当然,其实我们站在个人角度上,完全没有必要争个面红耳赤、争个你对我错,两位教授有着各自的判断,只不过依据不同罢了,谁都有说话的权利,也有部分论据作为支撑,体现出来的差别只是有人更乐观一些,而有人更谨慎慎言一些罢了,本身无对错之分。

况且即便张教授说“疫情很快结束”,说的也不是当下,而是2-4个月首轮达峰之后。按照他掌握的材料,第二三次达峰,一次会比一次弱一些,这就相当于事实上的“结束”了,并非意味着以后任何影响和作用都消失不见了,只不过是前后对比而言罢了。

饶教授这人,说话本身就很直接,从施一公院士对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的评价就可见一斑。

评价饶毅“耿直”的施一公

其实饶教授想要驳斥张教授,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更没有必要用言辞较为激烈的字眼,但他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出于一些对普通人的警示,也是为大家好。当然,科学层面的一些所谓“争吵”,本身就很正常,讨论交流才能出真知,从来没有听过伟大的发明发现是闭门造车而来的。

再就是从张教授的发言来说,其实他这近乎“斩钉截铁”的论断,还是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正如饶毅在文中批评他的那样,提到张教授在去年就说“这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结果没有验证,一直还是持续到了今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在逐步“放开”之后,经历了患者的增加,身边有症状或者中招的人也有增无减,大家现在组需要的就是底气和信心,张教授能表达“疫情结束成定局、不可逆转”的观点,无论以后能否得以验证,至少从当下来说,对大家的鼓舞作用还是很大的。

抛开两位教授的观点不谈,疫情三年了,我们作为普通人,恐怕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了,正所谓久病成医,虽然我们更无法判断会何时结束,但当下是什么情况我们完全是了解的,也就没有必要去争个对错,只要当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尽量做好个人防护就行了。

综上来说,真没有必要分个对错,也没有必要选择更相信谁,如果非要做出选择,那么不妨把张教授的话当作一个信心强心剂,递愿疫情能早日结束,我们能尽快重新回归2019年前的生活;另外把饶教授的观点作为一种警惕,时时刻刻把防护记心头,不可麻痹大意。如此,岂不是更好?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干挂面面条该怎么做焖面呢?

干挂面面条该怎么做焖面呢?

1、食材:干面条、豆角少量、香菇、油2匙、盐10克、料

03-23 0万阅读
银耳泡发要多久呢?

银耳泡发要多久呢?

银耳的冷水泡发时间为3-4个小时,才能让银耳慢慢吸水,

03-23 0万阅读
牛油果口感呢?

牛油果口感呢?

牛油果的味道很独特,牛油果果肉很柔软,吃起来像乳酪

03-23 0万阅读
绿豆沙冰该怎么做呢?

绿豆沙冰该怎么做呢?

1、准备食材:绿豆50g、白砂糖适量。 2、绿豆用清水洗

03-23 0万阅读
正宗蒜蓉酱制作方法呢?

正宗蒜蓉酱制作方法呢?

1、食材:蒜300克、油30克、盐2克、蔬菜精1克。 2、干

03-22 0万阅读
竹叶青和雀舌的区别呢?

竹叶青和雀舌的区别呢?

1、产地不同:竹叶青产于四川省峨眉山一带。雀舌茶产于

03-22 0万阅读
什么是活珠子鸡蛋呢?

什么是活珠子鸡蛋呢?

活珠子是南京的特产,属金陵小吃,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

03-22 0万阅读
蚕该怎么吐丝呢?

蚕该怎么吐丝呢?

1、蚕宝宝会变得安静,不再吃桑叶,身体开始变得发亮。

03-22 0万阅读
厚切酸奶该怎么做成的呢?

厚切酸奶该怎么做成的呢?

厚切酸奶是依靠快速制冰的原理,将酸奶凝固成块状或者

03-22 0万阅读
牛油果没熟能不能吃呢?

牛油果没熟能不能吃呢?

牛油果没熟可以吃,但未熟透的牛油果口感不太好,吃起

03-22 0万阅读